2)第三章 万里茶路第一站_茶经残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岩失踪了,但她没有告诉我们,林红岩失踪之前去了武夷山东面的下梅村。

  说起下梅村,那说来话长了,但篇幅有限,这里就长话短说好了。

  以前林家只是一个小角色,还没有现在那么家业庞大,几十年前还在市区外的村子里住着。下梅是武夷山下的一个小村,康熙年间,武夷茶市集就在下梅,旺季时来来往往的竹筏有三百多艘。只是,鸦片战争后,由于当时清政府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,武夷岩茶只要顺闽江而下就可出口。于是,武夷山地区的茶市中心从下梅转移到赤石。赤石村仗着交通便利,又靠近武夷山风景区,已是近朱者赤,不复往昔,可下梅还藏在不远的山里,留存着清朝的风韵。

  下梅虽不靠近武夷山风景区,但武夷山未开发的区域几近百分之四十,下梅的青山绿水反而更原始。林家搬到了城里后,在下梅的祖宅还留着,另有一个茶场也在那里。林红岩被赶出门后,他就回祖宅暂住两天,但不知怎么地就在那里失踪了。

  我不是存心来看成亲闹剧的,于是又想赶到下梅村,不想再待在城里。经过几个月的调理,廖老二的身体恢复了许多,看到我又要跑路,他二话不说地也把行李又带上了。唐大海二丈摸不着头脑,问我们有好戏不看,跑到山里的小村子干嘛去,难道想拐几个村姑回去。廖老二知道跟我走,肯定有更刺激的好戏看,而且他也没有喜帖,所以就笑而不语地与唐大海暂别了。

  下梅村离市区有七、八公里,等我和廖老二坐汽车到那儿时,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。深秋,天气微冷,再加上下梅还没有完全开发成景区,所以游客少得可怜,或者说根本就没有。我走进下梅村口,不禁感叹这里的溪水古屋那么古朴,民居祠堂也是一派清代风格,很多都是旧时大户人家的气派。

  下梅当年因茶市兴,水道是下梅的命脉,公路是在1958年才修进来的。在之前,在村旁流过梅溪一直是下梅通向武夷镇乃至海外的交通要道。流入梅溪的当溪将下梅分为南北两片,这条长约九百米的当溪其实是一条人工河,是在康熙年间为了茶市而规划修建的。临溪的街边设了靠栏,可坐可倚,溪上小石桥比比皆是,交通来往便利。

  林家的祖宅大门紧闭,我拍了好几下都没人应,隔壁的老太太还以为我要打劫。问了邻里街坊,他们证实林红岩的确回来过,昨天去了林家的茶场后就没再回来,不知道是不是回市里了。我们向老太太道了声谢,俩人就走到溪水边,愣头愣脑地站着。

  “林红岩根本没回去,难道他知道我们要来,所以躲起来了?”我纳闷道。

  廖老二和我站在当溪的石栏旁,望着潺潺流水,对我说:“这不可能,当时在月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ushu9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